邦道咨询官网  浙江经视品牌企业
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信行业研究报告
发布:深圳邦道 日期:2016-02-20 人气:6611

   

第一章  中国电信行业的现状……………………………………………………………...…………1

第一节   电信业务发展状况………………………..……………………………………………………1

    一、电信收入由高速增长转向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逐渐增大……………………1

    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

    三、电信业务结构开始向多元化转变  ……………………………………………………..….……3

第二节  电信行业改革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5

第三节  电信网络及技术发展情况  …………………………………………………………...………7

一、电信网络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规模处于全球领先位置…………………………………7

二、通信网络建设无线化、宽带化趋势明显…………………………………………………………7

三、电信网络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到2年,国产设备得到广泛应用………………8

第四节  电信投融资日趋理性化和市场化………………………………………………………...……9

第五节  我国电信监管体系及法规情况 …………………………………………………….………..10

第二章  主要电信运营商及经营发展策略 ………………………………………………………12

第一节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2

第二节  中国网通集团公司 ………………………………………………………………..…….……13

第三节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15

第四节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6

第五节  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18

第六节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19

第三章  当前电信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分析 …………………………………...………………21

第一节  关于手机单向收费问题 ………………………………………………………...……………21

第二节  关于价格战问题………………………………………………………….……………………22

第三节  关于互联互通问题……………………………………………………………………….……23

第四节  关于小灵通问题………………………………………………………………………….……24

第五节  关于3G问题 …………………………………………………………………………………25

第六节  关于全业务经营问题  ………………………………………………………………….……25

第七节  关于《电信法》问题  ……………………………………………………………….………28

第八节  关于普遍服务机制问题  …………………………………………………….………………28

第九节  关于农村通信问题  ……………………………………………………….…………………29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趋势……………………………………………………………………31

第一节  电信业的发展前景  ……………………………………………………………………….…31

一、稳定外部环境为电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1

二、政府的优先发展战略为电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31

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电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31

四、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为电信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33

第二节  电信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34

一、电信业务向移动化、宽带化、数据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明显的趋势…………………………34

二、各类业务由单一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34

三、融合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主旋律…………………………………………………………35

第三节  电信市场格局演变趋势……………………………………………………………..…….…36

一、四大骨干运营商的龙头地位不会受到挑战,但内部结构会有变化………………..…..……36

二、外资将会以战略投资者或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36

三、各电信市场格局将向多家有效、全方位、多业务竞争发展………………………..….……36

四、地区市场格局不平衡总体上将有所缓解,但差异仍长期存在………………………...……37

第四节  电信企业商业竞争模式的演变趋势……………………………………………….….……37

一、规模竞争是早期市场形成阶段的正常现象…………………………………….…….….……37

二、新竞争模式的出现是电信市场发生变化的反应……………………………….…….….……37

三、电信企业竞争模式的演变趋势………………………………………………….……..………38

第五节  电信业面临的主要风险…………………………………………………….……….………40

一、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40

二、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40

三、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41

四、重复建设带来的风险……………………………………………………….…………..………41

五、新产品投资带来的风险…………………………………………………….………….….……41

六、政府监管政策带来的风险………………………………………………….………….….……42

第六节  银行与电信业的合作趋势………………………………………………………….….……43

一、银行传统资产业务的空间逐渐被压缩……………………………………….………..………43

二、对客户的业务服务和信息应用合作的广度及深度不断加深………………….…….….……43

三、银行在与电信业合作中处于买方市场的地位会长期存在………………………..…….……44


第一章  中国电信行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信业走了一条高速腾飞之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电信业采用了高起点的发展策略,大胆走“借鸡生蛋、卖蛋还钱”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之路,发展速度连续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时期增长率甚至超过GDP增长率30多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已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部门一跃而成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行业。

 

第一节   电信业务发展状况

一、电信收入由高速增长转向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逐渐增大

 
 


1989年国家邮电体制改革开始到2001年,我国电信收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36%,最高的年份高达50%以上,是GDP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2001年后,因受网络“泡沫”破灭、世界电信业进入衰退和我国资费改革及长期高速增长后向低端用户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电信收入增长速度有一定幅度下降,但仍保持着以2倍左右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发展。2002年电信业务收入达4100亿元,比2001年的3571亿元增长15%,高于国民经济8%的增幅。20031-6月,虽然非典疫情对业务发展、工程建设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全行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和信息产业部

信业务收入达219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幅比同期下降近4个百分点,电信业增加值完成1319.8亿元,增长19.2%,高于GDP增长11个百分点。

可见,电信运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电信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02年达到4%,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4%,与全球水平相比,我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较高。

1-2:我国与世界近5年来电信业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较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和国际电联

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997-2001年,我国电信用户从0.83亿增长到3.24亿,年均增长40.6%。2002年电信用户增长9545万户,达到4.2亿户,增长29.4%,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新增3466万户,增长19.2%,总计达2.15亿户;新增蜂窝移动通信用户5978万,增长41.16%,总用户达2.05亿。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均跃居世界首位。2003年上半年,电话用户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新增5187.6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72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新增2338.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9.6%,总计达2.37亿户;新增蜂窝移动通信用户2846.8万,增长32.9%,总用户达2.35亿,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指日可待。移动通信收入占到电信业务收入的46.2%,成为推动电信业持续增长的强劲增长点。互联网上网用户数从1997年的40万户发展到2001年的3370万户,年均增长203%。2002年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了5910万户,比2001年增长了78.0%,居世界第二。今年前6个月,互联网用户增加89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增加320万户,使我国上网用户达到6800万户。全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19.4%、18.3%。从用户的增长率来看,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率都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无疑是全球电信市场最具活力的区域。

 
 


1-3:全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数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1-4:中国电话普及率的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1-11997-2001年中国和全球电信市场主要指标增长速度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平 均

电信业务收入:中国

              全球

29.5

19.6

37.1

38.4

15.2

27.96

6.0

7.7

9.9

9.1

9.8

8.50

固定电话用户:中国

              全球

28.0

24.3

24.5

33.1

23.6

26.70

7.3

6.8

6.8

8.7

5.9

7.10

移动电话用户:中国

              全球

94.7

85.0

73.1

97.2

69.8

83.96

49.3

48.4

53.9

50.9

27.0

45.90

互联网用户:中国

            全球

150.0

425.0

323.8

152.8

49.8

220.3

65.5

61.5

55.5

49.8

38.1

54.08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和国际电联

三、电信业务结构开始向多元化转变

 
 


虽然2002年来自话音业务的收入比例在90%以上,固定数据通信的收入比例只有5.77%,现阶段的需求主流仍然是固定和移动的话音业务,但是非话业务需求增长迅速。从收入的增长速度看,固定数据通信业务的收入增长最快,各主要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分别是:本地网通信增长14.9%,移动通信增长16.4%,而固定数据通信的增长达49.4%。2002年的短消息业务量比2001年增加5倍多,全年超过900亿条。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重点正在由话音通信业务逐步转向以话音和数据融合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电信业务发展的重点也逐步地从单一业务转向综合业务,从窄带业务转向宽带业务,从低速业务转向高速业务,数据和增值业务以及其它业务和应用的创新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话音业务结构:固定电话用户数量居于绝对优势的格局已被打破,移动电话用户数量高速增长,在2000年移动收入超过固话收入后,200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基本与固定电话用户数持平,预计2003年三季度前两个月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

在长途业务领域中,移动电话的长途业务增长缓慢,随着IP电话的普及,国内长途、国际长途和港澳台长途业务中IP电话的份额持续增加,而传统固定长途电话的份额持续下降。2002年全国长途通信通话总时长中,移动电话占27.4%,IP电话占34.6%,而传统的长途电话比重已下降为38%。随着移动长途、IP电话的异质竞争加剧,大量分流了传统固定电话,今年上半年传统固定长途中国内长途、国际及港澳台通话时长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6%6.4%13.9%,而移动、IP的国内长途、国际及港澳台通话时长平均以20%的速度增长,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2003年上半年,IP、固定和移动长途占长途通话量的比重分别为41.4%30.1%28.5%。预计未来IP长途仍将快速增长。

在本地通话业务中,固定电话本地通话量首次出现徘徊,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0.1%,移动本地业务量仍然增长迅速,上半年同比增加40%。可见,本地电话业务的竞争已非常激烈。

       1-22002年固定、IP、移动业务相对于2001年的同比增长对比 

 

固定

IP

移动

本地

4.6

-

43.8

国内长途

-11.2

195.9

41.0

国际电话

-2.8

70.0

16.3

港澳台长途

-15.3

116.9

2.8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第二节  电信行业改革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

    我国的电信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的电信市场在改革之前,邮电部是中国唯一的电信营运商,同时扮演着营运和监管二个角色。改革经历了政企分开、业务逐步解控、市场重组、逐渐对外开放等环节,其指导理念就是打破垄断,形成有效竞争。基本历程如下:

按照邓小平“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的重要指示,198811月 国务院确定邮电体制改革“三步走”的方向:对邮电物资等管理机构完全实现政企分开;逐步实现邮政、电信专业分别核算,转移职能;条件成熟时,从上至下实现邮政、电信分营和政企分开;这标志我国邮电体制改革的开始。19938月 国家放开经营部分电信业务,向社会放开经营无线寻呼、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等9项增值业务,电信增值服务开始引入竞争。199312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基础电信引入竞争。19943月国务院批准的邮电部“三定”方案要求:邮电部要进一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将邮政总局、电信总局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统一经营全国公用邮政、电信通信网和邮电基本业务,并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在19954月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组成中国电信集团,基本完成政企分开。199710月中国电信(香港)公司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42亿美元,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19983月国务院决定在原邮电部、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作为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监管部门,确立监管体系。1999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中国电信被分拆成中国电信(原固定网络服务部分)、中国移动、中国卫星及国信寻呼四部分,同年4月成立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同时对联通公司也进行了重组。2000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13月成立首家中外合资电信营运企业-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同年12月颁布《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200112月,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挂牌成立。20025月,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和重组。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拆分、重组,初步形成了竞争性的电信市场格局。在基础电信领域,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星和铁通公司6家骨干企业。在无线寻呼和增值电信领域,已有4000多家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重组后,业务竞争日趋激烈、业务替代趋势加快,使电信市场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2002年,各大电信运营公司的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为:中国移动占37.4%,中国电信占32.5%,中国网通占16.6%,中国联通占12.1%,其它占1.4%。没有一家公司的占有率超过40%,基本形成抗衡之势。今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电信改革的要求,固定网电信营运企业拆分重组工作基本完成,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顺利实现网络资源、资产、业务和用户的平稳交接和独立营运。两大企业之间和其他企业的互联协议都已落实,相互进入对方区域开展业务的工作逐步展开。中国网通正在进行新一轮内部融合重组,并积极准备改制上市。截止6月底,各大电信运营公司的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为:中国移动占37.4%,中国电信占31.1%,中国网通占16.6%,中国联通占13.4%,中国卫星和铁通为1.5%。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巩固。

    从各分业务市场来看,每个市场都至少有两家企业竞争。在本地电话市场由原中国电信的独家垄断转变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两强互相竞争,铁通公司、中国联通积极参与竞争的局面;在固定长途业务市场,由原中国电信的一家独大转变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的三分天下;在基础数据业务市场,中国网通也成为可以与中国电信抗衡的竞争者;而增值业务市场依然是百花齐放。这种初步竞争局面的形成为我国电信市场走向未来全方位有效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中国通信业运营商及其主要业务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铁通     中国

                             联通    电信   移动    网通    公司     卫星

      传统固话:本地及长途                              

      IP电话                                                   

      移动电话                             

      宽带出租                                               

      互联网接入                                             

      卫星通信                                                               

      寻呼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1-42002年国内电信市场竞争结构

主要业务市场

主要运营企业市场占有率

本地电话时长

中国电信62.1%,中国网通36.8

长途电话时长

中国电信63%,中国网通25

移动电话用户

中国移动70%,中国联通30

基础数据业务

DDNATM等)用户

中国电信70%,中国网通29.5

增值业务

(主要指互联网增值业务、IDC等)

全面放开,4000多家运营企业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从市场变动情况看,移动、IP业务替代传统长途电话的趋势日益明显。在长途通信业务中,移动长途电话和IP电话的比重分别为28.5%41.4%,而传统长途电话的比重下降为30.1%;移动电话业务量中,本地话务量比重达到90.5%。市场竞争正使用户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目前,一个用户同时拥有固定、移动及互联网等多种通信手段,同时使用不同运营公司的通信服务,一户多机、一机多卡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广大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第三节  电信网络及技术发展情况

一、电信网络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规模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我国固定网络容量居世界首位。到20036月底,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含接入设备容量)达到32671万门;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96万路端,长途交换机实装率为72.7%

    我国移动网络容量居世界首位。20036月末,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9734万户,实装率为78.8%。我国的移动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地(市)和98%以上的县(市),并与120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

    在基础数据网络方面,2002年末基础数据网络规模达到134万端口;互联网拨号服务器端口达到290万端口。

在基础传输网络方面,我国长途干线传输网网络资源已具有相当规模。20036月末,全国光缆总长度达到236.6万皮长公里;其中长途光缆长度达52.2万皮长公里。从容量上看,已基本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求。

二、通信网络建设无线化、宽带化趋势明显

随着电信业务向话音和数据融合的多媒体通信发展,目前中国信息通信网络的重点向无线化、宽带化方向发展。

2002年无线互联网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加速增长阶段。无线成为信息网络化最活跃、现实市场状况最好的领域。在网络应用IP化和通信需求个人化两大潮流的碰撞下,无线网络及业务开始从传统的以话音业务为主的体系向信息领域延伸。移动网络升级进入实际的部署阶段,从2002517日中国移动在全国开通了GPRS商用网后,目前中国移动GPRS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网络遍及二百四十多个城市。2002年下半年中国联通也启动了CDMA网二期工程,全部平滑地升级过渡到CDMA1X网络。2002年在全球无线局域网的数量急剧增加的形势下,国内运营商纷纷积极进军WLAN领域。中国网通利用原网通的网络,在包括上海、深圳、广州在内的南方城市和北京的商务热点地区开通了被称作“无限伴旅”的无线局域网接入服务。中国移动最近与亚信签约开发客户端软件,为其数据业务的推广扫清障碍,进一步提速“GPRSWLAN无线数据业务捆绑方案”的商用。中国联通的WLAN上网方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也给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中国电信在2002916日开始的“宽带极速之旅”活动中,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WLAN天翼通”计划。

    固定宽带网继续多路挺进。由于互联网的回暖,使得市场对宽带应用的需求随之上涨。在前几年骨干网基本到位的情况下,目前运营商的投资大量转向城域网和接入网,提高主干网速率,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宽带接入正迅速部署到有需求的地区,尤其是ADSL,在2002年中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WDM技术开始向城域渗透,新一代多业务平台浮出水面,改变了以往单纯以SDH为主要传输手段的格局。新一代城域网传输技术不仅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带宽,而且还引入了为数据业务尤其是IP业务优化的体系。在骨干网层面,面向新的网络应用需求,2002年各运营商还纷纷引入NGNCDN等新技术,以优化网络结构。

三、电信网络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到2年,国产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在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直接引进、合资生产、自主开发三个层次互为推动”的技术政策引导下,我国电信业依靠科技进步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道路,使我国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许多国家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程。目前,我国通信网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局用交换机、长途传输和移动通信实现了数字化,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水平,且我国局用交换机总容量的国产化比重达到85%以上,新增光通信设备中国产比例超过50%,国产品牌手机国内生产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1.3%。目前,世界上各种成熟先进的主流电信技术在我国电信网均有所应用。

    电信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在程控交换、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重要领域均取得了突破:从核心网的设备看,千兆比路由器系统已经研制成功,我国已经能够开发和生产高、中、低端系列路由设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并开始走出国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国际标准的城域网多业务传送(IPOverSDHEthernetOverSDH)系列产品已应用到10多个省市,打破了国外在IP技术领域的垄断;在光通信系统方面,我国自主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0Gb/sSDH光通信系统、32×10Gb/sDWDM系统在骨干传输网、本地网、城域网上大量应用;40Gb/sSDH系统已经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目前正在加紧攻关;在移动通信方面,2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群体突破,GSM国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CDMA技术研制获得突破,系统、终端开始投放市场,得到大量应用。3G的研究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突破和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些专利,TDSCDMA在内的国际上主流的3G技术的开发,都获得了成功,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据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在2003年产业政策通报会上的说明, 1992年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在通信技术方面的差距约为10年,目前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了两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还将逐步缩小。

 

第四节  电信投融资日趋理性化和市场化

    2002年电信投资相比过去2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全年电信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035亿,与2001年相比下降20%,甚至低于2000年的2144亿元。20031-6月,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回升,已完成785.1亿元,同比增长54.9%,高于同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约20个百分点。全年投资能否超过2002年的水平,目前还难以预料。

近年投资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①我国电信网络已具相当规模,处于网络完善阶段,大规模网络建设告一段落;②原中国电信南北拆分之后,新组建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尚处于内部调整、确定发展战略的阶段,造成投资滞后;③主要固定通信运营企业由于缺乏新的业务增长点,运营企业投资行为较谨慎;④累积的投资能力也需要市场的消化。据统计,我国电信投资占电信收入的比例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以上,2000年和2001年电信投资占电信收入比例都接近70%,而近五年来世界平均水平一直维持在22%到30%之间。

随着各运营主体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其投资受到的约束也越来越多,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的投资逐步从规模扩张走向追求效益。从上述因素看,我国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的下降与发达国家由于投资泡沫引起的投资全面衰退是有本质不同的。从现有用户规模、市场潜力、网络成熟度、产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综合判断,我国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的下降是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的阶段性调整,也是运营企业逐步走向理性投资的标志。

国内投融资环境逐步改善。首先,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2002年是入世后第一年,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民营资本和外资也通过投资电信类股票、与国内电信运营企业的合作等方式开始进入我国电信市场。我国电信市场由国有资本独家垄断的局面已被逐渐打破,目前已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及外资共存的局面。其次,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电信企业除利用自有资金和国内外银行贷款以外,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业已成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2002年中国联通发行了A股、中国移动发行了80亿元债券、中国电信完成海外上市,中国网通也正积极准备上市。此外,融资租赁、引进战略投资者等融资方式也在电信企业中得到使用。

1-5199820036月投资额及占收入的比例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6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1680

1518

2144

2429

2035

785

投资额占收入的比例(%)

97

65

66

68

48

36%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第五节  我国电信监管体系及法规情况

19987月,中国信息产业部成立,开始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破除垄断、保护竞争与责权一致的原则履行政府职能。信息产业部确定的电信监管目标是:保证电信业的持续稳定繁荣、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分享电信改革和信息通信技术进步的成果、保护有效竞争,防止企业滥用自身支配性地位谋取垄断利益;明确了电信监管部门应遵循的普遍原则:依法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管法治原则,破除垄断、保护竞争的市场竞争原则;确立了适应产业特点的产业监管原则:产业发展与利益共享相平衡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有限干预原则,促进公平、有效和有序竞争原则。

2000年开始,根据电信行业自身的特点,设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主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实行信息产业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对电信市场的两级管理。到2001年,全国所有省市区通信管理局全部建立,且按照世贸规则独立于企业,国家独立的监管架构体系初步形成。今年以来,部省两级监管部门将解决互联互通不畅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整顿和规范电信市场经济秩序,取得了新的成效。

截止目前,信息产业部对电信运营业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改革重组,促进了电信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对网络经济、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建设等,没有盲目跟风炒作,减轻了网络泡沫的影响,避免了全局性的损失;从2002年开始每年举行电信业发展与政策通报会,发布《中国电信业发展指导》,提高了行业管理公开、透明性和加强行业发展指导;在市场准入、电信资费、电信网间互联、电信资源管理、电信技术政策、电信服务质量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了多部规章制度,综合性《电信法》的起草已进入了实质阶段,逐步将全国电信业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今年还采取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硬措施,推进网间互联互通的成本核算、网间结算、监测系统及司法解释等工作。

    目前信息产业部正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电信监管新模式,推动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改革主要方面有:①推进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架构的建立;②在政府监管领域,完善和强化以中央为主的垂直管理体系,巩固和强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监管框架;③进一步转换思想观念,转变监管职能,充实和完善二级监管机构的职能,努力解决好“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④加快依法管制进程,推进管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逐步建立电信业务市场有效监管机制;⑤加强电信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监管效率。

    应当看到,当前国家监管机构独立运作时间短,体系还不完善,且电信业改革力度大,电信监管部门和企业都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改革超前于电信立法,导致竞争规则不完善,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的权威性受到影响;②政府管理体系薄弱,监管机构未得到法律的充分授权,政府监管有时显得无力;③政府还缺乏有效监管的实践经验和监管手段;④政府管理方式还没有真正转型,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网间互联互通仍有不畅,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第二章  主要电信运营商及经营发展策略

 

第一节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电信”)是按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方案组建的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于20025月重组挂牌成立。原中国电信划分南、北两个部分后,中国电信下辖南方21个省级电信公司,拥有全国长途传输电信网70%的资产,允许在北方十省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重组后的中国电信由中央管理,是经国务院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的试点单位。资产和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实行单列,其注册资本1580亿元人民币。

    中国电信与全资下设的21个省级企业是既以资本为纽带、又以网络和业务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各省级公司相对独立性较强。中国电信在北方的发展战略是成立北京分公司和北方公司,北方公司下设8个省级子公司。

中国电信主要是在服务区内提供全面的固定电信服务,包括本地电话、长途电话、数据、互联网及网元出租服务,拥有全国最大的网络系统。2002年,中国电信实现通信主营业务收入1303亿元,较上年增长7.6%,占全行业收入32.5%;税前利润达到91.8亿元。当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211万户,增长20%,累计达到1.33亿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62%;新增宽带用户185万户,增长264%,达到254万户;宽带和窄带用户累计达到2874万户,占全部互联网用户4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3亿元。新增局用交换机及接入网设备容量1821万门,总容量达到1.78亿门。新增长途交换机容量41万路端,达到445万路端。新增光缆8.7万皮长公里,增长10%,累计光缆总长95.6万皮长公里。新增宽带业务端口5.2万个,累计达到15.7万个。200211月,成功实现海外上市。

2003年前5个月,中国电信新增用户420万,高于2002年下半年的360万。新增用户中,160万为小灵通用户,260万为固定线路、宽带和其他用户。小灵通用户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广东和浙江两省开通了此项服务。截至5月底,中国电信的用户总数已经从由2002年底的5,690万增加到6,110万,今年前5个月国内长途业务的通话时间总计157.8亿分钟,去年上半年为163.4亿分钟。国际长途业务同期的通话时间是5.87亿分钟,去年上半年为6.1亿分钟。中国电信在国内长途电话市场的占有率由2002年年底的54%降至5月底的53%,在国际长途电话市场的占有率由去年年底的59%小幅升至5月底的63%。其宽带用户出现了快速增长,截至5月底,宽带用户数在2002年底基础上增长了65%,达到228万。

 中国电信总经理周德强曾讲到,重组后中国电信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移动通信已逐渐成为通信业的主流,固网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增长趋缓,竞争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电话初装费和附件费的取消,使中国电信筹措资金的能力出现新问题和新困难;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电信还承担了大量的互联互通和普遍服务义务。

中国电信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大力进行市场化、服务化流程再造,力求冲破反映不敏、效率不高的旧的经营模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 的企业运作模式和流程重组。在内部改革上,推行五项机制创新(薪酬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员工职业发展机制、竞争上岗机制、教育培训机制)、五项集中管理(全面推行市、县财务集中管理,落实集团公司、省公司、地(市)分公司三级财务管理体制;规范计费账务处理流程,实现以本地网为中心的计费账务集中管理;规范程序,实现设备采购集中管理;加强本地网集中维护管理;实现网络资源集中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企业信息化改造。在业务发展上,实施“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理念,以前台服务为标志,后台服务为支撑,网络服务为基础,提升服务质量,树立崭新的企业形象”的品牌战略;紧密跟踪国际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增强通信能力,完善网络功能,提高运行质量;实施积极的市场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话音和数据业务,加快推广宽带接入以及各类信息服务;积极推行业务与服务集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信息通信需求;积极探索灵活的合作模式,加大应用与内容的开发力度,依托中国电信的品牌优势和网络优势,拓展提供内容与接入捆绑的业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应用业务支撑平台的功能,发展各类社会合作伙伴,实现对合作伙伴的“一点接入、全网服务”功能,并逐渐丰富和完善合作模式,共同打造新型信息服务产业价值链,营造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逐步实现把网络从为用户提供连接服务的电信网向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网转变。

2003年中国电信的发展目标为:业务收入增长率“保八争九”,力争完成业务收入1413亿元;成本费用控制在1234亿元,增长6.4%;税前利润130亿元,增长40%EBITDA 736亿元,增长10%;资本性支出610亿元,资本性支出占业务收入的42.25%;新增电话用户2000万户;新增宽带用户250万户,使用户总数翻一番;新增窄带用户400万户,达到3000万户;新增公用电话260万部,使总数达到1000万部。随着北方8省新组建的电信公司的全部挂牌运营,完成全年发展目标应没有多大困难。

在未来发展蓝图上,中国电信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做大、做优、做强,主要效益、效率和服务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主体电信公司的水平。建成一个规模大、价值优、实力强的世界级现代电信企业集团。

 

第二节  中国网通集团公司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网通”)是在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北方10个省电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控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组建的国家特大型国有企业,同样是经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由中央管理。资产和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实行单列。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海外上市。

    中国网络通信(控股)有限公司原是由中科院、广电部、铁道部、上海市政府4家(持股87.2%)与高盛、新闻集团、瑞士信贷等境外投资人(持股12.8%)成立的合资公司,无电信牌照,其全资子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具有电信牌照,该公司已建成总长8490公里的高速宽带互联网CNCnet,同时是继中国电信之后第二个拥有国际海缆的电信运营商。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是1994年成立,注册资本6000万,原属电子部,主要经营IP电话、卫星通讯。中国网通已在南方广东、广西、海南、江苏、四川、浙江、西南和西北成立8家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结构均为中国网通占60%10家北方公司各占4%。中国网通与北方10家全资省级企业、控股企业和参股企业是既以资本为纽带、又以网络和业务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各子公司较中国电信的子公司具有更大的独立性。

    2002年中国网通实现通信主营业务收入676亿元,占全行业收入16.6%,固定电话用户累计达到7745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36%,互联网用户累计达到1600万户,占全部互联网用户27%

   中国网通成立后面临的三大困难:第一是北方公司、网通控股公司和吉通公司是三种完全不同背景和完全不同文化的公司,且业务有重叠,如何融合并化三个利益体为一个利益体;第二是如何与中国电信开展竞争,即怎样防守北方和进攻南方;第三是在当今世界电信业低迷的情况下如何筹措资金,怎样上市。这其中最难处理的就是网通控股、吉通的资产问题以及三股势力的捏合问题,网通集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三股势力仅是松散联盟,在地方上是各自为战,甚至是业务相互重合,不但无法形成资源共享,而且还形成竞争,造成用户对网通品牌的困惑。

中国网通按照“竞合赢得市场、融合创造力量,诚信铸就品牌,服务编织未来”的企业理念,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机制。在内部改革上:第一,做内部的整合和融合工作。整个融合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是在业务上进行协调,根据业务划分和区域划分原则作出规定;第二步实现在资产、网络、业务、人员、文化等方面的根本融合,提出了"融合创造力量"的理念。第二,进行机制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第三,进行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推行客户经理制,规范服务体系和业务流程。在业务发展策略上,第一把规模做上去,以增加收入,提高效益,确保存量,激活增量,不断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来确保规模快速稳定增长。第二,提高装备水平。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竞争优先、效益优先的原则建设通信网络,对固话网搞好补缺配套,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和完善宽带城域网和驻地接入网,同时搞好大客户应急工程和公话工程建设,推进南方网络拓展。第三,拓展海外市场。推动美国、香港POP点建设,并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实现国内外电信业务的协调发展,推动全球化经营。第四,实施差异化服务战略,大力发展集团重要客户。

2003年,中国网通把固定电话市场作为拉动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计划新增固定电话1100万部,新增无线市话500万部,新增互联网用户353万,其中宽带用户118万,来电显示用户1196万。力争通信业务收入增长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同时积极开拓南方业务市场,重点开展长途电话、公用电话、卡类业务、数据专线、互联网高速接入以及增值业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目前,网通的整合工作正在全力推进。网通控股公司北方10省(区、市)分公司从网络、业务、人员、资产各方面整建制融入当地通信公司,过渡期内比照作为各地通信公司的子公司进行管理。计划过渡期截止到今年1231日。为实现快速融合,保证人员、业务、客户的稳定,过渡期内采取北方各通信公司和网通控股公司对融合分公司实行双重管理。

 

第三节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于1994年在电信改革的序曲中成立,9年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1999-2002年,移动通信用户年均增长163%,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7%,实现利润年均增长49%;公司由成立之初的13.4亿元资本金起步,发展到今天已拥有815亿元净资产,1989亿元总资产。如今的中国联通拥有GSMCDMA两个移动通信网,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300多个分公司和子公司。移动通信用户总数超过8000万,位居世界第三。1999年以来,中国联通在香港、纽约、上海三地成功上市,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一次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并随后被破格列入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29月又在中国A股市场筹集115亿元资金,成为国内A股市场上流通股数量最大的一家上市公司。除移动通信以外,中国联通的国内国际长途通信、数据通信、互联网、IP电话和电信增值业务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国内唯一的综合业务电信运营商。

    2002年,中国联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8亿元,实现利润55亿元,年末总资产达到1989亿元。当年资本性支出约440亿元,首次实现业务收入大于资本性支出。全年移动用户数新增2717万,年末达到6817万,占全部用户的30%,其中GSM用户数达到6100万,CDMA用户数达到717万;互联网用户数达到700万,占市场份额的11.8%;无线寻呼用户数1800万。移动通信网络总容量接近8900万户,其中CDMA网络容量超过2000万户,CDMA1X的二期工程全面展开。在国内率先建成了第一个全国统一的移动通信智能网,开通了国内第一个基于IP技术的全国性公用会议电视系统、可视电话系统。2002年以225亿元的企业价值成功完成9省分公司GSM移动通信资产、业务及CDMA移动通信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向公司整体上市的目标又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联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主要业务的市场占有率都处于劣势,到目前为止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仍处于负数和GSMCDMA网络如何协调发展。

    中国联通目前的发展思路是:推进改革创新,强化基础管理,突出利润导向,调整业务结构,打造精品网络,整合营销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加快从“规模主导型”向“规模效益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步伐,努力做大做强做优,创建国际一流综合电信运营企业。

具体的发展策略为:确立CDMA业务的战略主导地位,巩固GSM业务的支柱地位,培育增值业务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提升数据、固定业务的收入比重,加快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实现寻呼业务的调整转型。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系统开展综合营销。发挥综合业务优势,加强业务细分和组合设计。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开展多种业务组合营销;倾力打造“精品网络”。以升级扩容CDMA网、完善优化GSM网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搞好网络工程建设,实施网络维护优化工程,加快增值业务的开发步伐,建立多业务共享的综合性增值业务平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业价值链建设。建立研发体系,筹备成立中国联通技术研究院,选择有条件的省建立开发试验基地。按照“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搞好产业链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突出经营单元的经营效益导向;加大力度、加快建设企业信息化系统。

中国联通制定的2003年工作目标为: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5亿元;GSM网和CDMA网新增用户数将分别达到1200万户和1300万户;移动业务用户市场占有率由原来的32.7%提高到35.5%;移动业务总收入达到609亿元,其中GSM业务448亿元,CDMA业务161亿元,CDMA业务力争年内实现赢利。长途电话来去话时长达到200亿分钟;165用户数净增600万;无线寻呼缴费用户保持在1000万户以上。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安排400亿元左右,CDMA网络总容量达到4000万户。

 

第四节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是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原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420日成立,由中央管理。中国移动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3200亿元,员工11万多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

  中国移动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拥有"全球通""神州行""移动梦网"等著名服务品牌。中国移动业务品种丰富,基本话音业务有全球通、神州行等;智能网业务有预付费、亲情号码、移动VPN等;GPRS业务有WAPoverGPRS、手机加笔记本上网、基于终端安装的应用、PAD终端服务、手机银行、证券交易、位置服务、监测等;CMnet业务有专线用户上网、虚拟专用网(VPN/VPDN)、IP长途中继传输、GPRS骨干传输、IDCInternet Data Center)、无线拨号用户上网、固定拨号用户上网、IP电话及VoIP等。

中国移动通信是国内唯一专注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在我国移动通信大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移动通信已建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一流的综合通信网络。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列全球第一。截止到2002年底,网络已经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县(市),主要交通干线实现连续覆盖,城市内重点地区基本实现市内覆盖,与130个国家和地区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目前,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是我国在境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中国移动通信已经成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1997年在境外成功上市后,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先后为国家吸纳大量外汇。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最新排名,中国移动通信列20位。2002年中国移动实现通讯业务收入1711亿元,占收入市场份额的37.4%,居我国电信运营商第一位,移动电话用户1.2亿户,占移动市场份额70%,是目前全球网络规模最大、用户数最多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是GSM服务业务的主导运营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移动通讯是电信运营业利润率最高的领域,中国移动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均高于排名第二的中国电信45倍。截止20036月底,中国移动集团在内地21家子公司的用户总数达到1.291亿户,比2002年年底净增1141万户,用户总通话分钟达到1619亿分钟,比上年同期增长33%

“小灵通”的运营区域向全国范围扩展,CDMA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给中国移动的运营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中国移动实施“服务领先,业务领先”的双领先战略和品牌战略,力图保持在移动市场的领先地位。

    中国移动的发展策略是: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如客户规模全球最大、高水平的网络质量保证、新业务领域先驱的优势、稳健的财务表现等,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差异化,开展品牌建设和强化品牌价值,充分发挥新业务先驱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加强网络质量等运营战略,继续夯实基础,巩固市场领先地位。中国移动在对自身的定位上也确定了从过去高速增长的“移动语音服务商”,到现在的“语音加数据业务服务商”,再到未来的“信息社会的推动者”,开创移动信息化的潮流。此外,中国移动全面部署和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工作,来保持移动用户的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移动为推进企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3年紧密围绕“双领先”战略,全力提升网络运营水平,为核心战略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坚持“网络质量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的宗旨,紧紧抓住“网络运维管理体制集中化”、“运维管理平台信息化”;努力提高网络的“业务快速提供能力”、“业务质量保障能力”和“运维管理的低成本运作能力”。按照国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要求,中国移动通信确立了“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中国移动通信正全力实施“服务与业务领先”的战略,努力提升领先优势,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五节  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铁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铁道部及所属铁路局、(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国有大型电信运营企业,成立于20001226日,注册资本103亿元,由铁道部直接管理,同时接受国务院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是我国四大电信运营商的补充。铁通公司总资产已从成立之初的136亿元增至335亿元,在全国建立了31个省级分公司、296个地市级分公司,拥有客户300多万,员工6.9万人。铁通公司作为国内新的全国性公众电信运营商,实行公司、分公司管理体制,目前已经形成传输网光缆总长度8万公里、局用交换机总容量约900万门的规模的长途通信网、本地交换网、数据网、综合信息服务网等。

2002年,铁通以发展传统话音及互联网业务为主,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小区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建住宅区、经济开发区、高等院校、部队以及大型商业和企事业单位等回报较高的市场,逐步扩大了市场覆盖,重点推出了“全视通”视讯业务,当年实现收入57.3亿元,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09.36万户,累计用户达到342.83万户,互联网用户24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7亿元。建成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宽带多业务数据骨干网;互联网用户接入节点达200多个城市。铁通公司通过银行融资达151亿元。今年1-5月份铁通公司社会市场收入是去年同期的2.68倍,在今年5月首次实现了社会市场与铁路市场收入11的历史性突破。

    铁通的工作思路为:以“立足铁路、服务运输、面向社会、市场经营”为经营方针,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探索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业务创新,构建了相对独立的“总部省分公司地市分公司”三级结构的服务组织体系,强化基础,提高质量,培育品牌,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争取在2005年达到3%-5%的市场份额。

其业务发展策略是,以发展铁路大客户的服务为主,大力发展网内用户,实现各业务的均衡发展,同时发展多元经济,努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20032月,中国铁通的经营国际电话业务的申请获中央正式批准。

2003年,铁通计划电信业务收入增长30%,完成投资57亿元,继续完善网络的业务支持能力;计划新增本地电话用户260万户,使总量达到600万户,比2002年增长83%;互联网用户数将达到70万,同时将重点推出VPN600)、UPT700)、FPH800)等智能业务及各项增值业务,改变业务单一的现状。

 

第六节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卫通”)20011219日挂牌成立,是国务院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卫通的主要股东是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中国邮电翻译服务公司、中国电信(香港)CHINASAT公司、中宇卫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东方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并由中央管理。中国卫通主要经营通信、广播及其它领域的卫星空间段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国际专线业务、VSAT通信业务和基于卫星传输技术的话音、数据、多媒体通信业务以及国家批准或允许的其它业务。中国卫通成立时拥有的卫星分别是中星六号和中卫一号。在信息技术、光纤技术和微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卫星通信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弥补其它地面通信手段的不足。但卫星通信当前在技术上难以克服的缺点是,网络延时和接入中小用户成本太高。目前,中国卫通正由单一的业务向综合性的电信集团公司转变。

2002年中国卫通完成收入8.5亿元,比2001年增长59.57%。投资收益95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948.8万元。所有者权益由年初的39.08亿元增加到41.7亿元。资产总额由年初的48.97亿元增加到53.2亿元。累计入网用户数为2684户。拥有中国电信(香港) CHINASAT 公司、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中国东方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中宇卫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邮电翻译服务公司5大子公司,并正在筹办一家网络公司。20033月下旬,中国卫通集团广东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下辖20个地级市公司也同时开始运作,全面经营中国卫通集团的各项业务。

    中国卫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即由专业卫星公司向综合电信运营公司转变;由提供卫星空间传输手段向强化系统集成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并适度参与经营方向转变;由单纯的产品经营向电信运营和资本运营结合的方向转变;由单纯的大客户服务向大客户服务和家庭、个人用户服务结合方向的转变),实施“六个突破”(企业改制要有新突破;通信能力建设要有新突破;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要有新突破;资本运作要有新突破;扩大对外合作要有新突破;经营机制转换要有新突破),逐步建成亚太地区一流的具有卫星通信特色的综合电信运营商。

    其业务发展主要策略为:加快以IP软交换为核心技术的通信网络建设速度;加快卫星空间段的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和广电的合作,在广播和电视传输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为原则,开拓卫星电视广播服务领域。

2003年,中国卫通计划全面对业务进行定位,培育新增点;在卫星资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IP网三个方面加强通信能力建设;抓好企业组建和改制,争取在企业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广泛地在国内外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扩大开放联合和资本经营,壮大综合实力;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中国卫通的目标是到“十五”末期形成500亿元总资产,实现300亿元营业额,成为在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

 

 

 

 

 

 

 

 

 

 

 

 

 

 

 

 

 

 

 

 

 

 

 

 

 

 

 

第三章  当前电信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分析

 

第一节  关于手机单向收费问题

 移动通信“单向”还是“双向”收费有点像早年的邮资问题:一开始,邮寄的费用是由收信人支付,但由于执行的困难,后来改用邮票——由寄信人支付邮资。这里有消费习惯的问题,也有制度合理性的问题。对运营商而言,“双向”收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避免了复杂的网间结算,“单向”还是“双向”收费的选择实质上是权衡结算成本和消费者偏好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结算成本不仅是设备和人工的成本,还包括拖欠和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成本。

随着前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承诺2年内不考虑手机单向收费问题的到期,单向收费2003年又成为热门的话题,单向收费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业务已经成为事实。媒体上曾出现两种不同观点的激烈争论,有专家从提高互联互通的积极性和效率出发反对单向收费,而消费者则要求单项收费,这种争论仍在继续。理论上讲,因竞争压力,手机通话的资费标准应向边际成本靠拢。我国移动通信的边际成本为0.06元/分钟左右,而目前的基准资费仍是6年前制定的0.40元/分钟,价格下调的空间太大,因此手机资费下降是必然的趋势。但单向收费还涉及到消费习惯,并牵涉到电信业整个价格体系的调整与移动市场的开放、全业务经营、互联互通成本结算等各个方面。

    我们认为,单向收费是尊重消费者主权的历史进步。手机单向收费政策是消费者期盼以久的,且手机消费是一种网络产品,有需求方规模效应,运营商(特别是非主导运营商)为了争夺市场其出台消费者习惯的资费政策是形势所迫。但手机单向收费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牵涉到移动市场的开放、全业务经营等问题,政府不得不谨慎对待。

    根据国家规定,基础电信业务资费的调整必须经过价格听证会等法定程序,并由信息产业部等国家主管部门公布实施,而事实上,我国两家移动运营商已经以资费套餐等各种形式的价格战实现了“变相单向收费”,特别是近一段时间,移动市场实行单向收费更是高潮迭起,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这显然是与国家的资费政策相违背的。那么,对于日益泛滥的“变相单向收费”要不要纠正?这对电信管制部门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很难做出选择:予以纠正就可能影响到消费者的利益,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而如果听之任之,又会影响到国家资费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因1997年中移动和2000年中国联通海外上市,并随即成为港股市值最大的成分股之一,国内资费的波动不仅会影响中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股价,也对香港股市产生很大的波动,维系移动资费稳定,成为了一项特殊的政治使命。可以说,如何解决手机单向收费问题,是当前新一届信息产业部面临的第一难关。但是,由于网络新经济的成本曲线正在变得与距离无关、与频率无关、与使用次数无关。因此,我们预计,单向收费也有可能只是未来众多的收费模式之一。

 

第二节  关于价格战问题

自从中国电信业引入竞争,价格战一直是媒体上讨论的热点话题。凡是在激烈竞争的领域中我们都看到了价格战,互联网接入、IP卡、移动话费等,价格战也带来了通讯资费大幅下降。我们应当看到,技术的发展使每对电话之间的建设成本迅速降低,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建设一路跨洋的电话成本为100万美元,现在仅仅是1500美元。局间通信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建设成本的大幅下降是产生价格战的最根本原因。现在争论的是恶性价格战,所谓恶性价格战就是资费标准低于成本,但是成本如何界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以距离和时长作为收费依据是否符合成本定价法则值得探讨。

当然在我国出现恶性价格战是有可能的,因为目前所有电信运营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财务约束低,以流失国有资产去打价格战对电信行业十分有害,长远看对消费者也是不利的。恶性价格战问题的本质是运营商对竞争的理解问题,由于认识滞后效应和现有的资费管制政策存在严重扭曲,价格严重偏离成本,再加上电信价格难以完全反映成本,导致了运营商在市场竞争的具体操作中走入误区。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当前恶性价格战的最主要原因是现有运营商对待竞争的心态扭曲,走入了“只有熄灭别人的灯,才能使自己的灯更亮”的误区,甚至产生博弈心理,导致恶性价格战此起彼伏。自2003年年初以来,电信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行为不断涌现,先是移动领域展开一场围绕单向收费的价格战,随后,各大电信运营商为了各自的市场份额,就纷纷祭起降价大旗,大打降价战,从各地的电信广告就可窥见一斑。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海外资本市场对中国电信运营商开展恶性价格战表示担忧。

最近两年,由于网络规模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中国移动公司的利润已经很高,中国联通公司也有了可观的利润。过大的利润空间引发了无序竞争。价格大战、小灵通、游子归家、移动公话等等纠纷不断。例如,继两大低端品牌“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同时降价后,北京移动今年813日推出“移动随心聊”业务,首次降低了高端业务全球通资费标准。每月收取功能费10元,全球通用户本地网内通话基本费(拨打和接听中国移动135-139号码)第一分钟为0.40元;第二分钟降至0.30元;第三分钟起以后就变为0.20/分钟。此举势必引发移动和联通手机资费在高端的全面交火。同时,由于价格战的升级,传统业务被移动通信、IP技术等分流或替代,固话运营商在夹缝中求发展,其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业务创新难度加大,缺乏业务和利润的新增点,饱受增量不增收之苦。

   如何根除恶性价格战,引导运营商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理顺市场关系与秩序,使电信业的竞争走向公平有效,电信市场走向健康有序,是信息产业部制定行业政策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节  关于互联互通问题

事实上,“互联互通”问题一直是电信改革的难题,运营商之间、移动和固定网之间以及进入者和在位者之间均存在“互联互通”问题。电信的拆分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迫切,正是基于此,信息产业部把2003年定为“互联互通”年。

“互联互通”之所以成为难题在于这一机制设计的复杂性,一个有效的“互联互通”政策必须同时兼顾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互联互通”要能够鼓励有效率的运营商,剔除“搭便车”的“揩油”运营商。其次,是制度本身的成本要低,结算的设备和人工的成本加上信息的成本之和要有经济性。同时还要有激励的兼容性,即“互联互通”各方的个体理性要能够协调一致,互联互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互联互通是电信业竞争的基础条件,是多个运营商“共赢”的必要前提。根据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因此互联互通对各个网络都有价值增值,对整个消费价值的提高有益处。但由于各个网络的规模不同,各网络升值的幅度不同,有的网络从互联互通中升值达数十倍乃至百倍,而有的网络却升值甚微,由此产生各网络企业利益的不均,加之网间互联互通定价过低,一些运营商利利用不公平网间结算体系,以互联互通作为竞争工具,大打价格战,造成对拥有大规模网络企业利益的侵害,从而严重地削弱了主导运营商提供互联互通的积极性。

“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畅而不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电信业。目前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互联互通问题应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基于成本调整网间结算体系,形成对企业互联互通的有效激励。同时坚持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并举,加强网间监控手段,提高取证能力,对破坏互联互通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政府已出台了电信企业会计核算制度,逐步改革目前以资费为基础核定网间结算费的办法,启动成本核算工作,同时筹集60亿元建设互联监控系统,加大协调力度,完善互联规则和处罚制度,可以看出政府对解决互联互通问题的决心。我们认为互联互通的解决最终还是需要运营商形成一种竞争合作的新型关系,这就涉及到竞争观念的改变,而观念的转变从来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长期的非对称管制政策已经扭曲了一些运营商的心态,总是认为其他运营商必须无条件地提供互联互通,而不需要有合作的态度。实际上,根据普遍服务的原则,每个运营商都有向自己网内用户提供通畅的电信服务的义务和责任。政府除了严格执法外,如何从政策上引导运营商以合作的心态对待互联互通,这是互联互通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互联互通问题的难点。据悉,88日,云南省六家电信运营企业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签订了《云南省通信企业互联互通自律公约》。830日,广东通信将与其他运营商(移动、联通、铁通)全面实现网络互联互通。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网络规模的变化,互联互通管理体现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形成互联互通的激励机制,信息产业部将改革目前以资费为基础制定的结算办法,建立以成本为基础的网间结算体系。成本核算工作已完成第一阶段模型与测算方法研究,即将进入具体成本测算阶段。目前,正在组织有关机构对网间互联经济成本核算问题进行研究,为调整、理顺互联互通结算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网间通话费结算办法,调整网间结算标准,理顺结算关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各电信企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促进运营企业搞好互联互通。对基本的电信业务的互联互通,要强制各运营企业实行,而且必须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对其他业务,应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互利互惠、协商一致的原则自行实行互联。

 

第四节  关于小灵通问题

小灵通被政府定义为固定市话的补充和延伸,并严格限制小灵通在不同城市间漫游。小灵通从当初屡遭监管部门禁止,到政府的沉默,再到既不鼓励也不干涉的政策,这是市场选择小灵通的反映。2002年底小灵通用户已达1500万户,且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20033月中国网通在北京郊区10县试推“小灵通”业务,“小灵通”业务获得事实上的全面解禁。报载,广州地区小灵通用户已经占到了其2003年上半年新增固话总数的60%以上。

在“小灵通”业务开展以前,四家主要基础电信运营商分割电信市场:在移动电话市场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形成双寡头;在固定电话市场上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三足鼎立,其中中国电信在南方、中国网通在北方处于主导运营商的地位。在“小灵通”业务开展以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进入了移动通信的本地业务。

    应该讲,对于一项业务的选择,企业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企业对业务的市场前景都要有一个自己的考虑和判断。中国电信总经理周德强曾指出,小灵通的优势是设备造价低,又可以利用自身的铜线存量资源,把存量激活。对老百姓来说,因为资费低,大家喜欢,所以在某些地域有一定的市场。作为一种经济型的移动通信技术,“小灵通”资费相对低廉:月租费15元左右,通话费每3分钟0.20元左右,实行单向收费。“小灵通”手机平均单价750元左右。目前“小灵通”虽然在技术上有很大提高,但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相比,还是有劣势,中国电信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对“小灵通”业务不作统一要求,各地方可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做与不做。专家认为:从全球3G发展动态看,3G的大规模商用已全面延缓至少到2005年,即使已经推出3G商用服务的日本可能也不例外,我国未来3G发展即使能够“一路顺风”,也不可能早于欧洲,因此小灵通在我国的发展至少说在2005年前仍然“大有作为”。

目前对小灵通的讨论已从该不该发展演变到全国大上小灵通会如何影响基础性的电信资费发展趋势和市场结构。有专家认为,小灵通将会对移动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引发电信业新的重组。也有人认为,小灵通仅适合特定群体的用户,从现有小灵通的城市看,对整个移动通讯的格局影响不大。但小灵通对移动通讯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信息产业部2002年在全国68个城市的资费调查发现,在有小灵通的城市,移动电话月租费比没有小灵通的城市要低12%,且小灵通大规模发展会加快促进手机单项收费政策的出台。

 

第五节  关于3G问题

由于3G的频谱规划已在200210月公布,且在20034月我国完成了3G第二阶段测试,也是最后一次测试。现在讨论的热点是何时发放3G牌照的问题。

过去几年,我国电信业顶住了欧美拍卖3G牌照和舆论的压力,反对急于求成、盲目发展,避免了市场泡沫的出现。但是现在3G已在世界上不少地方开始投入建设,如李嘉诚已在3G上投入了大量的资产。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2003年是否上马3G牵动着整个电信业的神经。因为国际电联确定了三种3G的标准,3G牌照的发放至少能使运营商、制造商吃下定心丸,有利于相关产业链认清网络发展方向,做好观念、心理和技术上的转型和开发准备,避免在旧有网络上做过度投入所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如在3G牌照尚未明朗的情况下,目前运营商和制造商只好仍在2.5G上大量投资。支持发放3G牌照的人士认为:发展3G是大势所趋,从信息化的角度上看,移动网络宽带化是未来电信业最深刻的变化,而3G网络是移动宽带化发展的方向,它所能提供的通信能力,将使国家信息化有一个坚实的网络支撑。日本从公布3G频谱规划到牌照发放间隔6个月,目前政府迟迟不发放3G牌照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市场需求是否充分仍存在分歧;二是涉及到现有运营商的利益问题;三是我国的TD-SCDMA标准商用终端还未完成测试。

我们认为:市场需求是一个渐进的培育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使3G形成巨大市场规模,况且这与发放3G牌照也并无必然联系,政府只管发放牌照,至于要不要做、如何做,那是运营商的事。但以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大规模上小灵通这个事实看,2003年发放3G牌照的可能性较小。

 

第六节  关于全业务经营问题

这个问题与中国电信业布局、手机单向收费、3G、互联互通等问题紧密相关。

在引入竞争的初始阶段,非对称管制是促进有效竞争的一个手段,它的主要特点是用扭曲的政策校正市场扭曲。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张昕竹曾指出,在业务限制方面,不准许固网运营商从事移动业务作为一种业务限制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对称管制。然而,如今中国电信业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如果再运用非对称管制,就可能给新兴运营商带来不良的激励,使非对称管制的目标从促进市场竞争,转变为保护某些个别的利益集团,不利于公平有效竞争的形成。正是由于非对称管制有其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因而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实施非对称管制政策时,都明确规定了取消这些政策的期限或者条件。

随着电信运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全业务经营已经成为电信业界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可以看到,虽然电信全业务经营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但如何认识全业务经营及其对我国电信市场的意义,却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当前,我国电信市场发展和竞争的矛盾日益突出,“跑道约束”式制度设计的负面效应日益显露,移动和固话市场目前已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性,电信市场发展矛盾重重。因此,我国应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管制迟滞”局面,取消不公平的“跑道约束”制度,及时建立起较全面的全业务经营制度。只有通过实施四大运营商的全业务经营战略,才能调整竞争规则不公平的态势,解决电信市场发展和竞争的矛盾。

“跑道约束”制度负面效应日益显露,移动数据技术逐渐占据下一代电信技术发展的主导地位,表明我国目前形成的以分业经营为主的局面已经不再适应电信市场发展,全业务经营应当提上议程。的确,全业务经营有许多好处:一是可以抵御单一业务经营风险;二是符合社会信息化和运营商业务创新的需要,便于为用户提供完整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三是使电信竞争趋于公平有效,有利于抑制恶性竞争。专家指出,根据国外经验,无论在固话市场还是移动电话市场,“双寡头”都是不利于竞争的。而允许更多的企业进行全业务经营,就能避免“双寡头”不足,促进公平有效竞争;四是经营全业务后,四大电信运营商各有优势,可以优势互补,而且这也可带动制造业的发展,拉动投资需求。

应该看到,全业务经营首先是电信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十几年来,一些新的电信技术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力量,尤其是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信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仅仅10余年其用户数便超过了固话发展100年才达到的用户量,而且不断更新换代的移动技术对传统电话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正如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今年3月在《纽约时报》撰文时指出:现在,电信领域中真正的竞争已经是不同技术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限制传统的电话运营商只能固守采用某种技术,他们将无法面临新技术的挑战,势必在市场上陷入被动和尴尬境地,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而全业务经营成为能让运营商利用最新技术扩大业务服务种类,从而谋求继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这也与“三网合一”的技术发展趋势吻合。随着移动技术和数据技术的结晶——移动数据技术逐渐在下一代电信技术发展中占据新的主导地位,电信全业务经营时代更是不可避免地即将来临。

从产业价值链角度来看,如今移动和固话基本上是在同一产业价值链中的同一环节进行竞争,彼此相互关联性非常强,实际上是处同一个赛场竞争,只是承载话务的接入手段不一样而已,就如面包商卖面包有用烤炉的,有用烤箱的一样。但如果在同一赛场上竞争中,将特定竞争者长时间约束在外围的慢速跑道上,必然导致赛场竞争的不公平,从而引发许多市场矛盾。这种“跑道约束”的制度设计也就像只许面包商用老式烤炉却不许用更先进的烤箱去卖面包一样,必然导致整体竞争效率的损失和市场监管矛盾重重。而全业务经营正可以消除这种不公平性,从而有利于建立起“充分、公平、有效、有序”的电信竞争格局。同时,由于电信产业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特性,即提供多种业务共同使用生产资源可有效降低成本的特性。而全业务经营正可以有效发挥这种范围经济特性的优点,促使固话和移动等领域进行互相渗透竞争,从而有利于降低整体经济运行成本,优化市场结构,提高产业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而这正是政府管制政策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传统主导运营商是全业务经营者,他们大都参与移动运营。如德国电信拥有T-MOBILEVOICESTREAMONE2ONE等移动公司;法国电信拥有ORANGE移动公司;英国电信拥有CELLNETINTERKOM移动公司;日本NTT拥有DOCOMO移动公司;韩国电信旗下有KTF移动公司;美国三大长途公司中除了世通公司不经营移动业务外,AT&T控有AT&T WIRELESS移动公司,SPRINT拥有SPRINTPCS移动公司;美国三大市话公司中VERIZON拥有VERIZON WIRELESS移动公司,南方贝尔和西南贝尔共同经营CINGULAR移动公司,等等。这些公司虽然参与经营移动业务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全业务经营模式无疑是其规避经营风险的有力屏障。一些欧洲主导电信运营商近些年来国际竞争力明显超过美国同行,这与其较早实施全业务经营战略有很大关系。

而我国目前仍是极少数限制传统主导运营商从事全业务经营的国家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形成分业经营为主的局面,只有联通一家是全业务运营商。这种体制本意在扶持新兴的移动运营商,然而随着我国电信市场近年来发展变化所暴露出的种种矛盾,这种“跑道约束”式的制度设计也日益显现出其负面效应。全业务经营因此成为我国电信业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制度问题。

事实上,移动运营商并未因价格博弈陷入“囚徒困境”,而固话运营商的发展却因此困难重重,移动和固话市场严重的不均衡性也表明全业务经营制度不到位已经诱发电信市场发展矛盾,导致整体经济效率损失。

为什么四大全业务运营商的构想进展缓慢呢?现实的阻力在于这涉及到某些运营商的切身利益。2002年前信息产业部吴基传部长在世界电信日大会上发表四大全业务运营商的构想,次日香港中移动和中联通分别下挫7.8%和4.05%,市值损失444亿港币。随后信息产业部再次表态,不会立即发放移动牌照。

 

第七节  关于《电信法》问题

自我国电信业实行重组改革以来,“电信法”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恶性竞争现象频繁不断,更使人们寄希望于出台一部《电信法》来予以规范。而目前信息产业部强调执行的《电信条例》在内容上还有很多缺陷,比如管制机构、普遍服务基金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监管的有效性,也使公正、公平、有序规范竞争市场大打折扣。

《电信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电信体制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加入WTO后中国电信业参与国际性竞争的需要。通过《电信法》调整电信市场中涉及的各种关系,如行业管制部门之间的关系、管制部门与电信企业之间的关系、电信企业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电信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使各方面有法可依,有利于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促进电信业健康有序发展。但《电信法》作为一部严格意义的法律,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动,因此它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不仅要顾及当前的竞争态势,更要虑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市场变化,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如三网合一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甚至像手机不良短信的规范问题都要充分考虑,这也许正是《电信法》迟迟未能出台的原因。目前《电信法》的起草工作,在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框架的基础上,加快了起草的进程,并已在各省通信管理局、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中广泛征求意见。估计2004年可能颁布实施。

合理监管是电信有效竞争的前提。监管不足会导致不公平竞争行为盛行,监管过度又会扭曲竞争行为。可以预计,《电信法》出台将使政策的透明度和连贯性增强,提高监管的法律地位,加强监管措施的落实,减少政策变化对电信企业造成始料不及的影响,使电信产业链成员有法可依,有序竞争,理性投资,健康发展,进而增强电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八节  关于普遍服务机制问题

国际电信联盟对普遍服务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可接入性,即有覆盖全国的电信网络,用户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需要电信服务,都可以接入电信网络;非歧视性,即各类用户应当受到相同的对待,就价格、服务内容和质量而言,不论地理位置或者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如何,应当没有歧视;可承受性,即电信服务的价格应定位在大多数用户能够承受的水平上。

普遍服务是电信业发展的最高宗旨,是大众化服务,在我国现阶段它关系到非对称管制政策和建立普遍服务基金与机制等问题。由于改革的时间短,导致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特别是与农村通信建设有关的普遍服务政策几乎是一片空白,致使我国电信市场形成“51的竞争格局后,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许多运营商将目光瞄准了高端用户和利润较高的城市市场,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大打价格战,而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和农村地区市场鲜有问津,许多电信运营企业事实上不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只有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在承担农村通信建设,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

对贫困人口地区实施普遍服务是电信运营企业应尽的义务。目前,我国所实行的普遍服务政策是垄断时期的非对称管制下的政策,已经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并引发不少问题。因此,在当前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只有取消非对称管制政策,建立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才能促进电信市场竞争走向公平,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电信普遍服务水平。

    目前信息产业部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决定,加快推进电信普遍服务机制的建立,正在积极推进如下三项工作:①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的出台;②继续开展有关电信普遍服务的调研工作,研究普遍服务基金制度建立后的实施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普遍服务分阶段目标和实施方案;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电信企业加大在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以推进国内、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电信的普及和发展,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通信服务。保证在普遍服务机制实施前,对这些地区及弱势群体的电信服务水平不下降。

普遍服务机制是取消非对称管制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会与3G牌照发放和全业务运营商政策紧密相连,会对市场结构带来重大影响。

 

第九节  关于农村通信问题

国际电信联盟(ITU)已经确定2003年世界电信日主题是“帮助全人类沟通”,而要实现全人类沟通,农村通信是首当其冲的问题。2002年底,拥有62%人口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只拥有36%的电话主线,当年电话新增用户数也比2001年下降了44%,农话用户占全部用户的比例比2001年底下降了2个百分点,已通固定电话行政村比例也基本与2001年持平,新增用户逐年下降,农话收入继续减少,业务亏损继续增大。20036月末,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电话用户仅为8659.6万户,占全部电话全部用户的比例仅为18.34%

    农村问题已日益引起了政府的关注。朱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而要解决“三农”问题,通信须先行。

实际上农村通信已经也关乎电信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中国电信市场空间广阔,其实这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农村还有一片巨大的潜在市场可以挖掘。因此,农村通信关系到电信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对于农村通信的发展,一要靠普遍服务基金;二要靠电信业对农村市场潜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由于在农村人口稀薄的地区,移动接入网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在移动资费水平下降后,应是移动运营商下一步的重要战略。

    总的来说,上述焦点问题是当前中国电信业必须着手解决的。电信业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的特点,政府的引导与监管对于电信市场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电信业的发展前景

    根据信息产业部2003年电信业发展与政策通报会,我国电信业2003年主要发展目标是:电信业务收入达到4600亿元,比2002年增长12%;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300万户,达到2.48亿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200万户,达到2.57亿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超过19%。从上半年的增长情况看,可以提前14个月完成全年发展目标,虽然2003年的增幅比2002年的低,但仍是两位数的增长。从如下几个方面看,我国电信业将会在未来较长时间保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发展。

一、稳定外部环境为电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电信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行业和基础行业,它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由著名的“吉普(Jipp)”曲线来表示。曲线所呈现的线性关系是,人均GDP增加1000美元就足够产生2.4个百分点的固定用户线普及率增长。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形势虽然依然严峻,但已出现一些复苏迹象,专家预计2003年后,全球经济可能出现小幅回升,今后几年全球GDP的增长率可达3%左右。我国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长期存在,民营经济的壮大,市场活力的增加,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将使在未来较长时间我国的宏观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GDP的增长率将保持在7%-8%左右,稳定的外部环境为电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政府的优先发展战略为电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党的十六大报告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战略。十六大报告还提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于孕育新的电信市场,提高电话普及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战略决策的指引下,优先重点发展电信业的政策得以延续,会使我国的电信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电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

我国的电信用户总规模已经跃居世界之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普及率还比较低,未来的市场空间还很大。从用户结构看,东部地区各主要电信业务用户规模占全国业务总量绝大多数,中部地区与之有相当的差距,西部地区差距更为明显,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用户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在现阶段,西部地区的消费重点是固定和移动电话的接入,仍属于话音消费的需求阶段,无论是固定电话用户,还是移动电话用户,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移动和固定通信业务的稳定增长仍将是推动整个电信业务发展的基本动力。

4-1:中国与全球电信业务普及率比较

普及率

中国

世界平均

美国

日本

英国

加拿大

固定电话主线

16.7

17.2

66.5

59.7

58.8

65.5

移动电话用户

15.9

15.5

44.4

57.2

78.3

32.0

固定因特网用户

4.6

8.2

45.0

45.5

39.9

43.5

     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和国际电联

            4-1 2001-20036月三大业务分地区的占有率对比

固定电话用户占全国比例

移动电话用户占全国比例

因特网用户占全国比例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从收入结构看,我国电信收入90%以上来自话音业务收入,数据及其它业务收入仅占5%,与发展发达国家30%多的占比相差较大。据美国IDC公司的最新预测,全球数据业务的收入比例将从2001年的14%增加到2005年的30%,年均增长率达24.4%,而话音业务收入比例将从2001年的86%降至2005年的70%,年平均增长率仅5.3%。我国东部地区已经向数据业务需求转型,近两年来保持了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是我国电信收入新的增长点。据信息产业部预测,2003年数据及其它业务收入占比将达到12%。同时我国电信用户规模(固定、移动、互联网)已超过全球市场的12%,但电信收入总额仅占全球电信收入的4.7%,这说明我国平均用户消费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数据及信息内容服务的高速增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推动电信收入增长的新引擎。

                 4-2:信息产业部预测的2003年电信收入构成

             

               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

4-2:美国主要电信公司2000年度业务收入构成

公司

收入

本地话音

长途话音

数据

无线

信息内容服务

 

(亿美元)

(%)

(%)

(%)

(%)

及其它(%)

AT&T

660

3%

47%

19%

19%

12%

Verizon

647

42%

5%

10%

25%

18%

SBC

515

46%

6%

16%

13%

19%

WorldCom

391

7%

47%

38%

4%

4%

BellSouth

262

43%

2%

14%

25%

16%

Sprint

236

34%

37%

17%

0%

12%

Qwest

166

17%

40%

25%

3%

15%

总计

2877

27%

25%

19%

15%

14%

数据来源:国际电联

四、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为电信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随着竞争性市场格局的形成,主要电信企业的运行机制也正逐步向市场化转变。同时民间资本和外资在电信行业中比例的增加,各业务领域的垄断进一步破除,企业的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新业务的开发和应用更加频繁和广泛,这些都会刺激电信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政府对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高度重视,带来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呈指数增长态势,一批国家重点资源库取得重大进展,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和行业上网已从形象展示向应用转变。政府上网从初建时期的形象展示向网上会议、网上行文、网上纳税以及一系列为公众服务的现代化办公手段转变;企业上网已经实现从简单的建立网站向企业信息高级化和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化转变;行业上网已开始进入行业业务应用的实质阶段,以银行、电力、民航、证券、海关、教育、电信等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尤其突出。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强烈地带动了各种新型电信业务需求的增长和业务的多元化。

                             

第二节  电信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一、电信业务向移动化、宽带化、数据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明显的趋势

从总体趋势看,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电信业务结构将发生如下三个转变:一是用户或收入上移动超过固定,二是宽带超过窄带,三是数据超过话音。但转变的发生要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业务结构发展状况等的综合因素影响,这些转变在不同地区将分阶段进行:一般而言,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将有可能首先发生上述三个转变;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中发展较好的地区有可能完成上述三个转变中的两项;落后国家和地区则有可能发生其中某一项转变。比较固定和与移动电话,在2002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成为第一大电信业务,而预计我国将在2003年三季度完成这一转变。在固定、移动和互联网三大类业务中,固定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最慢,互联网用户的速度最快。与全球总体相比,我国略有滞后,但电信业务构成的转变方向是相一致的。

    据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显示,200316月,全国电信完成的2199.7亿元业务收入中,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占46.2%;移动电话业务量中,本地话务量比重达到90.5%。移动通信业务对固网业务的替代性日益明显,移动通信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对固网业务发起了全面的冲击。

    二、各类业务由单一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目前的固定和移动业务还比较单一,互联网应用业务虽然种类略多,但个性化业务应用还较少。未来随着网络平台更加完善、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断的业务创新将成为竞争的根本,因此业务发展将更加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将成为延伸电信产业价值链的焦点。运营企业为了增加业务的附加价值,必然延伸电信产业价值链,通过内容提供商、服务集成商等行业相关者挖掘深层需求、开发信息资源、提供多种业务应用来共同培育市场,增加电信服务价值。从我国运营企业目前的发展策略看:固定电话运营企业在利用原有技术和业务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要来组合、包装,推出新业务、新功能,如通过电话智能网平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差异性的各种增值业务,充分发挥网络规模和技术优势,开展网元经营业务。移动运营商则是发展移动智能业务和短消息、移动定位等增值业务,以及基于GPRS800M CDMA 1X的中高速率移动多媒体业务。互联网的增值业务是创新最多、最活跃的市场,经营模式会不断推陈出新,随着市场开放,经营主体也将更趋多元化,媒体、网络提供商、业务集成商相互融合与协作的趋势更加明显,个性化应用服务将成为增值业务的发展方向。

三、融合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主旋律

    技术发展消除了三网(语音、数据、视频)分割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电话、数据和图像信号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传输质量,成为三网业务的理想平台;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终端都能通过软件变更最终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性、功能和业务;统一的TCP/IP协议的普遍采用,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能在不同的网上实现互通。

    语音、数据及视频综合化、一体化和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逐渐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电信市场的开放,新竞争者会以高起点直接建设下一代融合的电信网,面对竞争,传统电信公司也必须改造网络,向下一代电信网逐步演进和融合,政府管制政策的放开将使三网的最终融合不可阻挡。

网络融合使电信网络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演进,从网络竖切层面看,骨干传输网以光缆为主,目前光缆传输网已具相当规模,网络容量能够满足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需求,今后主要是以更先进的、成熟的光网络技术使网络优化升级,提高干线传输网络的可靠性和生存性,增加网络运行调度的灵活性;核心网将变得越来越简化,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容量和处理能力,网络的复杂性推到边缘;城域接入网向多业务接入平台的发展,传统语音融入数据网络,IP成为主导,有线接入除了会大量发展ADSL和以太网等宽带接入技术外,以EPON为代表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也成为主要的开发方向和应用重点,无线接入则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最高2Mbit/s)和无线以太网技术(最高54Mbit/s),甚至具有更高速率、频谱效率和智能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超3G)等宽带接入发展,无线接入带宽瓶颈将获全面突破。在此接入平台上,话音与多媒体数据流将综合接入。

    网络趋于分布化。宽带应用呈现分布方式,而不是集中在几个服务商的服务器上,如同最初的电脑从大型主机集中计算到个人PC机的分布式计算,宽带将带来未来网络服务的新趋势,改变目前网络服务单纯地外包托管到IDC的方式。因为随着宽带的普及,将会有相当多的用户自行开发出有价值的应用和服务,使宽带的应用呈现真正意义上的丰富多彩。分布式网络结构将使提供内容服务的宽带成本和复杂程度大大降低,如同窄带内容不能仅仅依赖几个门户网站的服务一样,宽带内容也期待更多用户的参与和贡献。

第三节  电信市场格局演变趋势

一、四大骨干运营商的龙头地位不会受到挑战,但内部结构会有变化

    随着原中国电信的拆分重组,我国形成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为龙头的电信骨干运营商。由于骨干运营商已形成了巨大的网络覆盖和客户基础,且网络投资和客户争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新进入者短期内难以挑战骨干运营商地位。目前四大电信骨干运营商还未真正形成全业务竞争的局面,中国网通缺乏业务增长热点,而中国联通凭借长时间在市场中竞争的经验和移动通信逐渐已成为通讯潮流的优势,收入规模赶超中国网通是必然之事。据统计,2003年上半年,各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业务收入的市场份额相比2002年略有变化:中国移动占37.4%,中国电信占31.1%,中国网通占16.6%,中国联通占13.4%,中国卫星和铁通为1.5%。

二、外资将会以战略投资者或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中国电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电信巨头实力的恢复,根据我国入世后电信业开放进程和限制,外资将通过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或者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且增值业务将可能出现外资活跃的局面。从进入的区域看,外资最先被允许进入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广州和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国内的增值业务商和合资公司在这些地区的投资热度将持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运营企业实力的壮大和业务经验的丰富,也逐步具备了开发国际市场的能力。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将使我国的电信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4-3:入世后中国电信业开放进程

 
 


  业务种类     时间    持股比例                     准入地域

 
 


  固定语音及    3      25        北京、上海、广州

  数据、电路    5      35        成都、重庆、大连、福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沈阳、

  租用、传真                         深圳、厦门、西安、太原和武汉(以下简称“14城市”)

                6      49        无地域限制

 
 


  移动语音      当年      25       北京、上海、广州

  及数据        3      35        14城市

                5      49       无地域限制

 
 


                当年      30       北京、上海、广州

  寻呼          1      49       14城市

                2      50       无地域限制

 
 


                1      49        14城市

  增值业务      2      50       无地域限制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

三、各电信市场格局将向多家有效、全方位、多业务竞争发展

目前我国各电信业务市场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主导运营企业的市场垄断力量显然有所下降,但其垄断的局面没有改变。随着管制力度的增加、业务的融合、替代和全业务运营商的形成,未来市场的竞争将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逐步走向多家有效竞争市场格局。固定电话市场,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南北相互渗透上,对重点地区逐步展开正面全方位竞争,同时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分流,构成了移动运营企业对固网运营企业的异质业务竞争。移动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以小灵通的形式,加入到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激烈竞争之中。随着无线局域网、宽带接入等方式的兴起,融合了话音、数据等多业务的几大基础运营企业间的全方位竞争将拉开序幕。运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业务市场,而是全方位、多业务的竞争。产业的价值链也将延伸分化,走向进一步开放:从以网络运营企业为核心的“需求扩散模式”逐步过渡到网络运营企业、业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商、内容供应商、接入服务商等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合作、培育开发市场的“需求互动模式”。

整个电信市场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形成三级架构: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为龙头,并作为电信市场的第一级架构;有自己独立品牌、独立客户服务系统的合资公司、民间公司,甚至拥有一定网络资源的虚拟运营商将会形成电信行业的第二级架构;在第一、二级之下,众多中小型信息服务商将形成第三级架构。

四、地区市场格局不平衡总体上将有所缓解,但差异仍长期存在

    随着普遍服务机制的完善,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化,以及政策允许外资进入我国电信市场,东西部电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总体上将得到缓解。但是中、西部地区的电信消费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话音业务上,而在固定数据业务以及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上,东部地区有着更为优越的条件。数据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第四节  电信企业商业竞争模式的演变趋势

一、规模竞争是早期市场形成阶段的正常现象

我国电信行业1995年才完成政企分开,到现在应该讲是早期的市场形成阶段,电信企业积极建立用户基础和网络覆盖是必然的发展战略,加之基础电信价格由政府定价,用户规模的扩张更成为唯一的发展战略。1999年中国联通进入移动市场和IP电话市场,基础电信业务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竞争。要迅速占领市场扩大用户规模,低于竞争对手的定价是常用的策略,尤其是对边际成本较低的产品。我们认为价格战应是这一阶段规模竞争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现象。从理论上讲,渗透定价即低于成本的定价也是企业为谋求长远利益而牺牲当前利益的一种策略。

二、新竞争模式的出现是电信市场发生变化的反应

    2003年开始,电话用户的增长较以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003年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预期增长数为8500万户,小于2002年的9544万户,这是从电信业改革以来第一次出现用户的增长额小于上年的情况。用户增长曲线出现拐点,用户安装基础呈现一定程度的饱和,说明用户规模竞争模式开始需要发生转变。用户增长曲线所反应的经济现象与我国实际情况也非常吻合,我国东部地区电话用户出现饱和,开始向数据业务需求转型,而西部地区的消费重点仍在固定和移动的电话接入。

三、电信企业竞争模式的演变趋势

在竞争性的市场中,电信运营商这种网络效应极强的企业,其市场势力(更多的利润和更高的企业价值)和竞争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对七种关键资产控制的程度,这些关键资产包括:用户安装基础、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先发优势(技术准备)、生产能力、互补产品的力量、品牌和声誉。因此,我国电信业竞争的模式由早期对控制用户安装基础资产的争夺开始向控制其它资产的争夺转变。

目前,政府正对电信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电信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促进电信业从“规模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引导电信企业从关注用户规模的增长转向更关注企业效益的提高,进而从关注网络转向关注服务效益。在这样政策环境下,根据电信行业实际发展需要,我们预计电信业的商业竞争模式会向如下几个方面演变:

(一)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的用户规模竞争还会长期存在

如前所述,用户规模竞争主要是争夺用户安装基础,而我国幅员辽阔,电信地区市场差异较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先进地区的竞争模式向落后地区转移,是经济梯度发展的自然规律,是经济水平与经济现象内在关系的表现。整体上,我国电话普及率与国外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开辟新的市场空间是企业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策略,加上电信服务基本功能的同质性。因此以价格战赢得用户规模的竞争还将长期存在。

(二)以各种新业务和服务为表现形式的创新能力竞争

由于基本语音的需求弹性较小,在语音时长增长放缓和资费下降的压力下,电信企业业务发展的重心必然要转向增加业务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便捷性特点,用户要求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一站式综合化服务,这就为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商转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细分电信市场,推出满足各细分市场的新业务和服务将会成为各电信企业竞争的主要领域。创新能力在市场上还表现在先于对手推出技术含量高产品的能力,网络的正反馈效用对先走一步的企业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从世界上放开电信市场国家的情况看,竞争也是从初期的价格竞争逐渐到服务和产品差别化的竞争,最终到品牌的竞争。我国电信企业目前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如中国移动早就提出了“服务与业务”双领先的战略,中国电信也积极推行业务与服务集成和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服务及“一揽子”解决方案;中国联通则倾力打造“精品网络”,加快建立多业务共享的综合性增值业务平台。创新能力的拼比将会在我国如火如荼展开。

(三)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生产能力竞争

由于规模经济,低成本生产者会处于一个强有力的地位,帮助其在竞争中生存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根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撰写的《2002年中国电信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我国电信业的2001年人均电信收入为28.7美元/人,世界平均值为540.1美元/人,世界最好的国家为1064.1美元/人,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18倍,与世界最好国家相差37倍;全员劳动生产率我国为7.2万美元,世界平均值为25.9万美元,世界最好国家为75.3万美元,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3.6倍,与世界最好国家相差10.4倍。因此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是我国各电信企业需要急切对待的一个领域,也是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各电信企业目前正在大力推行OSS信息管理系统,改革业务流程,降低人员消耗。这种生产能力的竞争在各电信企业已表现得非常突出,各主要电信企业都有这方面明确的发展战略。

(四)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在网络经济中,一群公司为促销特定产品而组成联盟是一种通常策略,联盟各方控制的资产包括用户基础的控制、技术能力、知识产权和产品互补的能力,因而联盟会牵涉到广泛的问题。故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是更高一个层面的竞争。以语音通讯为主要产品的价值链较为简单,竞争主要是体现在话务量竞争、接入手段竞争等,而以多媒体通讯为主要产品的价值链就要复杂的多,竞争应该是一种全面满足客户多媒体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的竞争。运营商会因联盟各方对各种资产控制的能力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对整个产品网络平台采取控制或开放,对产品技术采用兼容或不兼容,因此价值链各方联盟的形式有许多种,不同的运营商将会构筑不同的价值链。不同的价值链产品会有产品差异,但又有很强的替代性,从而导致不同价值链间的竞争。如“联通在信”、“移动梦网”的对抗是比较典型的价值链之间的竞争。随着电信业务的发展,价值链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和深层次化,价值链之间的竞争逐渐会成为未来竞争的主导。

(五)品牌和声誉的竞争

在任何大的市场中,品牌优势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而在网络市场中品牌和声誉尤其有价值,因为预期在网络市场中非常关键,仅仅拥有最好的产品是不够的,企业必须使顾客相信其产品能取得成功,避免顾客支出转移成本,从而保护和扩大客户基础。品牌和声誉包括业务的开发创新、服务质量和顾客的预期等丰富内涵,企业的发展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各种业务、服务最终都反应到品牌中,品牌竞争是业务竞争的高级阶段,业务竞争必然的演变趋势。目前我国各主要电信企业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已拉开了品牌竞争序幕。中国移动是中国电信运营商中实施品牌战略比较早的运营商,“全球通”、“神州行”等品牌已经为大家所熟知,近期中国移动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的针对年轻一族的移动客户品牌“动感地带”(M-Zone)

第五节  电信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我国电信业市场化后,电信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增加。从电信业目前发展的情况和将来发展的趋势看,电信业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风险:

一、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

随着全业务运营商的形成和外资、民间资本的进入,电信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竞争带给电信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电信企业的市场风险。国内电信企业缺乏在规范化市场经济中运作的经验,还没有积累起娴熟的市场营销运作技巧,把握市场机会和回避市场风险能力较低。首先,电信企业必须面对发展的巨大压力,各企业发展速度不一致,会导致市场格局的变化。企业不进则退,从而逐渐丧失自己的市场地位,甚至最后退出市场,这是电信企业面对竞争的首要风险。例如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将超过中国网通就改变了市场格局。其次,市场竞争是导致资费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资费水平下降并不可怕,关键是资费下降的幅度和业务量增加的幅度能保持正常的比例。目前我国电信业的收入与规模不匹配已非常明显,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资费水平还将有一个快速下降的阶段,而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已开始趋缓,会造成ARPU值的进一步下降,使企业的利润率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第三,由于竞争的压力,市场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竞争的行为,如互联互通不畅、恶性价格战频频发生、服务质量有所下降等,这一方面会带来市场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会使企业失去长久的发展动力和损害整个行业利益。第四,市场主体过多的引入,可能导致竞争过度,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使电信设备生产能力及电信资源过剩,从而使电信公司普遍陷入困境。过度竞争是导致世界电信业在2001年开始衰退的主要原因。

二、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

通常技术进步会极大地促进电信行业的发展,但技术进步也带来产品周期的缩短和业务运作模式的改变。电信业是高科技行业,目前电信技术正处于:移运通信技术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固定网络也面临从电路交换核心网络向分组交换核心网络以及从独立业务网络向综合业务网络过渡,各企业运用新技术策略是否成功,会对自身的市场地位带来巨大的影响。具体讲:首先,技术进步会带来网络资源价值的下降。电脑的贬值大家都深有体会,技术进步同样会迅速提高网络资源丰富度,使原有的网络价值贬值。如传输能力不断地被刷新,使过去流行的带宽就是金钱、带宽就是价值的观念成为过时,因为经济学的稀缺定律已清楚阐明非常容易得到的东西是不值钱的。其次,技术进步对营运规则的改变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传输技术的提高,使增加每公里传输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同样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占用信道时间长短的机会成本也趋于零,通话收费的距离-时间规则面临者挑战。发达国家市内电话已逐步实施包月制,中国联通广州公司推出了增加16元月租费,免费接听来电电话,这些都说明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成本的直接要素,从而会改变企业的营运模式和利润模式。第三,技术的进步,带来网络的融合,使各种业务的界限模糊,替代竞争日趋激烈,如移动对固定的冲击,IP电话对传统电话的冲击。特别是IP技术的发展,纯数据网传输语音的质量逐步赶上传统电话网,而INTERNET低廉的接入费收费模式,会对传统电话网带来巨大的风险。第四,技术飞速进步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风险,如某种通信技术往往在投资决策阶段还是先进的,等到投资建设期结束时却相对落后了。

三、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

目前电信需求处于变化的阶段,2002年我国电信业务总量增长近30%,而业务收入只增长了15%。业务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国际通信领域、国内长途领域、移动通信领域表现十分明显。除了资费水平下降因素外,语音需求向语音多媒体需求转变也是重要的原因。老的业务趋于饱和,新的业务尚未形成,是目前世界电信业面临的最大风险。2002年我国电信市场上,尽管有固网短信、移动商务、VOD等多种业务,但是只有移动短消息业务一枝独秀,其它业务市场还处于热炒冷用的阶段。而目前整个互联网的主流业务是检索资料,发送电子邮件,网上娱乐,这些应用远没有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巨大潜力。缺乏新的业务热点和商业模式是对电信业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固话运营商。未来运营企业如何进一步细分市场、结合消费需求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业务是运营企业面对的共同难题。

四、重复建设带来的风险

由于前两年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使我国的传输网络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各运营企业间不能充分利用彼此网络,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网络重复建设。目前干线传输网的光纤利用率仅为20%左右,部分干线传输线路重复建设严重,如京汉广、京津沪、南沿海等线路每个运营企业都建设了这几条路由的光缆,而且线路走向几乎相同,以京汉广线路为例,经初步计算该线路光缆纤芯容量在300芯左右,光缆容量大大富裕。重复建设带来的风险表现为:网络资源利用率过低,不仅影响电信运营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还会削弱未来的投资意愿,影响电信行业的长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又反过来促使网络价值的贬值。如目前部分运营商进行宽带接入网大规模的建设,这与原有的固定电话网相比,虽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重复建设(因为前者一般采用光纤),但至少造成接入资源的丰富。如果中国电信对其ADSL的宽带接入业务采用渗透定价的策略,会对新的光纤接入网形成较大的风险,同时中国电信的固定电话网的价值会有大幅的贬值。

五、新产品投资带来的风险

网络企业通常会采用先发制人的战略,来取得先发优势。但电信企业为了抢得市场先机,在一项新技术成果尚未经过批量生产,新产品没有经受市场化运作的检验,其成熟性、可靠性就很难完全肯定时,就需要对新产品大规模投资,巨额投资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不能及时获得相应的回报,就会引发巨大的风险。电信企业投资失败的例子俯拾皆是,过度投资也是引发世界电信业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这类风险在我国主要集中在CDMA1X、宽带、3G等领域。

六、政府监管政策带来的风险

通信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涉及国家安全,是国家严格监管的行业。随着入世后开放进程的推进和多极竞争格局的形成,我国电信监管政策将不断进行调整,政策重心将由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转向实现有效公平竞争层面。我们从目前正在草拟的《电信法》所遵循的立法原则和达成共识的若干基本问题看,我国电信政策执行的指导思想上将会实现三个转变:从简单地破除垄断转变为维护电信市场公平竞争;从非对称管制逐步转变到对称管制;从严格控制市场准入转变到依法规范电信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良好秩序。

目前我国需要完善的管制政策主要包括市场准入、管制机构、互联互通、资费管制、通信资源管理、普遍服务6个方面。(1)在市场准入方面,我国电信市场还未形成有效竞争,在固话、移动、数据等市场中的垄断局面还未完全打破,今后一段时间会持续引进一些新的竞争主体,是采用数量控制,还是制定入市条件都会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2)在管制机构方面,由于国家监管机构独立时间运作短,适合我国特点的监管体系未完全形成,市场开放程度低,目前尚未有完整、成文的电信法,且存在名目繁多不透明的部门法规和地方法规,监管政策缺乏透明度和连贯性,对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一定影响。(3)在互联互通方面,国家为保证新电信运营商处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用户的权益,强调互联互通,但我国电信业务的不均衡,使互联互通在本质上反应为营运主体经济利益的争夺,政府的互联互通政策,如网间结算费政策,会对各主体经济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4)在资费管制方面,总体趋势是行政干预逐步让位于市场调控,但资费调整和放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WTO过渡期结束前,预计电信增值业务会逐渐全部放开,电信基础业务,特别是移动话费,也会在逐步下调过程中,有条件放开。在这个过程中,先调整或放开什么业务的资费,后调整或放开什么业务的资费,调整或放开的幅度,都将对电信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5)在通信资源管理方面,通信资源管理政策是政府支持或鼓励某种业务发展的重要工具,例如200210月我国发布3G的频段规划方案,显示出对TD-SCDMA标准的极大支持,对今后的电信市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6)在普遍服务方面,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是对电信营运商利益的重新划分,政府普遍服务政策会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总体上讲,目前属于向独立化监管的过渡期,国家对电信业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电信企业会造成始料不及的影响,因而影响力度相当大。如信息产业部对小灵通业务从禁止到允许的政策变化,就会对电信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

 

第六节  银行与电信业的合作趋势

现代电信业既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又是一种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依托于金融市场为之提供资金支持。从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发展历程看,银行的资金支持对电信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银行的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也依托了电信业的发展与支持,且两者都是公共服务行业,各自内在的行业属性和行业特征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和依存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壮大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电信业与银行业合作的方式、广度和深度也在显著地变化。

一、银行传统资产业务的空间逐渐被压缩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银行的信贷发展受到限制,直接融资扩大,间接融资缩小,优质的公司客户逐步脱离银行媒介而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对于电信行业,这种“脱媒化”现象更明显。我国基础电信营运企业基本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电信业又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其融资方式已由国内外贷款为主逐渐转为国内外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以中国联通为例,目前其银行借款总额约为480亿元,但其通过三地上市募集的资金达580亿元,而且中国联通在20034月份又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发行100亿元人民币企业债券,联通红筹也准备发行50亿元的可转换债。预计中国联通将在2003年达到自由现金流为正数,在投资趋于理性的情况下,可以认为中国联通会基本维持目前的负债规模。若150亿元债券发行成功,联通的银行借款规模将会压缩三成。为了追求效益,2002年中国联通已开始在缩小银行借款规模,减少财务费用。此为其一。其二,我国电信业的投资额占收入的比例在2002年已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还高出国际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2003年预计投资额是2000亿元,比2002年的2035亿元还减少35亿元。随着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更加趋于理性化,企业主体财务约束逐渐增强,我国电信投资额占电信收入的比例会逐渐向国际平均水平靠拢,今后的投资规模相对较为平稳,所以我国电信行业的负债规模总体会趋于平稳,负债比例会缓慢下降,在电信行业加大资本市场筹资活动的影响下,整个电信行业银行借款规模将会有显著的下降,迫使银行传统资产转型。其三,在电信企业注重效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的环境下,银行业与电信业资产业务的合作方式也将会从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向提高资金收益和改善财务指标的方式发展,如买方信贷、买方付息票据贴现、商票保贴、融资租赁等。

     二、对客户的业务服务和信息应用合作的广度及深度不断加深

随着信息、数字社会进程的推进,经济金融的信息化和虚拟化程度不断提升,大多数的经济金融交易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基于电讯服务手段来实现,银行业需要继续依托信息技术创造更先进、更方便快捷和多样化金融服务技术和服务手段,同样电信业本身发展也需要银行提供多种支付手段和信息应用。因为电信运营商根据不同用户群的实际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电信增值业务,使电信业务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相应地收费形式也应表现出多样化,故支付手段和方式也要多样、简便,此为其一。其二,银行业拥有庞大的机构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除了掌握客户最重要、最基本的资信信息,还能获得商品、资金、市场等各方面的丰富信息,电信业需要银行业来帮助其逐步实现把网络从为用户提供连接服务的电信网向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网转变,从而完成“一站式”综合化服务功能。

    近一两年来,四大运营商与中国银联和一些银行纷纷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从过去单项支付功能的合作向网络及信息应用各个层次上全方位的合作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全面和完善的银行服务与电信服务,不断扩大或延伸各自的服务功能和相互的业务合作空间。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分析,银行业与电信业今后紧密合作的领域有:移动互联及掌上银行、综合化服务平台、相互业务代理和服务互换、客户资源共享、产品与服务宣传等。

三、银行在与电信业合作中处于买方市场的地位会长期存在

在现实的银行业和电信业合作中,银行业和电信业的谈判地位并不对称,或者说银行业处于买方市场,电信业处于卖方市场。这种不平衡的格局在将来仍会保持,因为银行业竞争激烈的程度大大高于电信业,这种差别在未来一定时间不会减弱。电信业的市场集中度大大高于银行业,产业组织学对垄断到竞争共分出了完全垄断、主导企业、严格的寡头垄断、非严格的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六类,目前我国电信业应当属主导企业类型,而银行业几乎属于垄断竞争型,两个行业相差23个等级。从行业竞争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后,银行业的开放程度高于电信业,外资可以在中国设立独资银行,但外资参股基础电信业的最高比例是49%。银行业已是各种业务全面竞争的局面,且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而电信业要达到四家龙头企业真正在全业务领域竞争的局面,也就是说达到严格的寡头垄断阶段还需要有一段时间。在市场进入方面,基础电信业还是数量控制,什么时候改变为市场条件进入还是未知数。此外,电信业全程全网的特征有利于电信业保持某种自然垄断。在银行业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这种不利地位更突出,仅物理网点就无法满足电信运营商对其地、县级公司资金汇划要求。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更积极主动地争取与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

 

 

邦道集团

友情链接 官方抖音号:liuxianbd 官方新浪微博  官方新浪博客  官方百度文库  订阅号:bangdao88 《企业变革与发展》百度百科  《畜牧动保营销管理学》百度百科  
官网链接 邦道智慧营销  华牧网络科技  邦道动保咨询  老狗网  邦道宠物咨询  邦道医疗器械咨询 邦道畜牧咨询  典方圆工业设计
营销管理咨询   市场环境调研  消费者行为习惯调研  企业内部营销管理诊断  营销战略规划   产品策划  营销组织体系设计   营销管理流程与制度设计  薪酬制度设计 渠道规划 终端建设   经销商管理体系  会议策划与管理体系优化 年度营销计划制定 连锁体系构建  企业战略规划  商业模式设计  大客户营销体系建设  数字营销体系构建
咨询行业   医疗器械营销咨询  建材行业营销咨询  互联网企业咨询  农资营销咨询   工业品营销咨询  畜牧兽药营销咨询   电子产品营销咨询  快消品营销咨询 宠物行业营销咨询 化肥行业品牌策划  农药行业营销策划  种子行业营销策划 人工智能营销策划 宠物药品品牌策划  无人机行业市场推广策划   农牧行业营销咨询 生鲜电商营销咨询  宠物口粮营销咨询  宠物药品营销咨询   工业品数字化营销管理  生产设备数字化营销  软件行业(MES ERP)品牌营销策划
互联网+咨询    电商平台建设/推广  互联网+咨询  互联网+营销  OTO渠道设计  OTO连锁体系设计  互联网平台策划   互联网产品/服务策划  APP平台策划  公关传播策划  公关事件策划  商业计划书规划  连锁体系设计  
市场品牌策划   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推广策略  品牌内部诊断  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体系推广  品牌宪法 品牌金字塔  品牌战略定位 公关传播策划  公关事件策划
智慧营销   智慧品牌推广   智慧产品    智慧市场调研  智慧消费者  智慧客户  智慧团队 智慧客户  智慧渠道 大数据营销体系  数字营销管理  CRM(客户关系管理)数字工厂  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数字企业解决方案